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_译文_习题

俊炯2 1172分享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全词表面赞美音乐,实为表达对抚琴人的赞叹与理解,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古词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_译文_习题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

  宋代: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注释

  ①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②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③慢:形容眼神凝注。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出处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练习题

  一

  1、赏析 声声写尽湘波绿 句中“绿”的妙处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下弹筝着的形象。

  参考答案

  (1)①“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1分)②以水喻声,把《湘江曲》化为可见的湘江绿波;(1分)③借典传情,乐曲中蕴含的哀怨借“湘水女神”浪漫的悲剧故事传出;④“绿”属冷色调,给予人心理上一种凄婉(哀怨)之感。(2分)(第3点答不到不扣分)

  (2)技艺高超、哀艳动人(美丽、幽怨或凄婉,意思近即可)的歌女。(2分)上片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起笔两句,弹筝者用筝声给听者展现了一幅“湘江水绿”凄婉动人的画面。“纤指”二句,写其指法细腻,传幽恨。幽恨能“细传”,足见有很高的技艺。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当筵”二句:“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写筝柱之形,未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结尾两句:“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女子凝神细弹,从容沉静,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双眉微蹙,含情脉脉,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精致蕴藉。(分析2分,结合全词内容有所分析即可)

  二

  1、上片中,词人以一句“声声写尽湘波绿”写筝上弹奏的音乐,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词。词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位女子弹奏古筝的艺术效果,既有动作的描写,也有神态的描写。题目明确指定曲中的一句所使用的手法,听到“湘江曲”,好像看到一江绿波倾泻,视觉、听觉形象地勾通在一起,此为通感修辞。

  答案: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乐意流畅,如行云流水,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

  2、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3、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_译文_习题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全词表面赞美音乐,实为表达对抚琴人的赞叹与理解,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古词相关资料介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标签

    44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