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现在都在讲究减负,但要做到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家庭作业,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影响教学质量,是非常难的。老师要做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预期的目标,这就要求老师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提高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一、明确一堂课的教学要求。

  一堂课的教学要求,订得明确具体,而又恰到好处,就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小数乘法”在学生具备“积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在乘法里,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保证新知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好新知识,要努力改变教学中不分主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1、在各个教学上,保证新知教学。

  在安排这些教学环节时,要以新知为中心,如开始的复习内容要和新知密切相关,复习时间3-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这样一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巩固新知,每堂课一般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知独立作业,使学生当堂掌握新知。

  2、新授课突出重点和难点。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课堂教学的导入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创设认识上的“冲突”,激发求知欲。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先通过口算得到如下等式:6÷3=2、60÷30=2、600÷300=2,然后提问:这3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同,为什么除得的商都是2?这时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新课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新授课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设置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与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除数是小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后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在学生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例题再讨论: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新知,保持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

  2.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借助教材亲自去探究,主动地发现和认识新的知识。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写出1~12各个数的因数:1的因数有{1}、2的因数有{1、2}、……12的因数有{1、2、3、4、6、12},让学生根据上述各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把它们分成三部分:(1)有一个因数的数:1;(2)有两个因数的数:2、3、5、7、11;(3)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的数:4、6、8、9、10、12。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各部分数的因数的特征:(1)2、3、5、7、11这几个数只有两个因数,其中的一个因数都是1,另一个就是那个数的本身,从而概括出质数的概念;(2)4、6、8、9、10、12这几个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除了1和它们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从而概括出合数的概念。最后出示一组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质数并说明理由,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对所学知识就理解得深,记得牢,会运用,甚至可以终身不忘。

  四、加强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教师在课后应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的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地分析,对教学实践的结果进行归因总结,肯定成功,找出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再教这个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作怎样的更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把课上好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只有课前的成竹在胸,才有课堂上游刃有余。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备课呢?

  1、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课前对教材要有全面、深入、系统的解读。理清教材的编排线索,教师应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及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根据教学需要,教师适当对教材中的例、习题进行加工处理,使其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2、教师备课时要强化目标意识。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的进程,新课程理念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而,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这样,课堂中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启迪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智慧,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教师备课时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经验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解决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不能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哪些问题还要拓展、延伸?……将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就明确了这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

  4、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呀哦贴近学生的生活。那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的生活资源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备课前,教师应做个有心人,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源“为教所用”,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力争做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创造于“生活”。

  第二、教师要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许多知识的引入与问题的提出、解决,均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而,教师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笔算乘法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师在生的课桌上借用6盒水彩笔整齐放在讲桌上,问道“这些水彩笔每盒12支,你能帮老师算出6盒一共有多少支吗?你能想出几种算法?”真实的物品与数据,马上就吸引了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对数学学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问题。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好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教学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很容易吸引学生,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合作交流等,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充分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深化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如果没有参与,那么就没有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精神饱满,通过动眼、动手、动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数学课堂教学。

  1、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转向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识意义的再现。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与方法。

  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通过操作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感悟、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3、教师要把“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讲的机会”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应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多想,这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发展。多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是求知欲的体现。教师将“问的权利”给学生,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课堂上教师有必要精讲,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更有必要。教师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师要善于激励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都在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手势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的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机会,并及时、有针对性地作出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

  2、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自我评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对他人的评价,学生能从中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能全面的认识自我,从而,吸他人之长,弃自己之短。

  3、教师的激励评价要适度。激励不能一味的表扬,太多的表扬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

    73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