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庄宇 224分享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通过阅读方式进行学习的表现形式,更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其从小就具备学习的能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客观方面来讲,小升初的压力巨大。为了能让小学生顺利进入重点中学,导致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业负担,学习生活也非常紧张。为了能够取得良好的入学成绩,在学校与家长的监督与压力下,小学生每天都在与教科書、辅导书、作业、习题甚至试卷打交道,而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之又少。从主观方面来讲,许多小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是认为课外阅读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好好学习学校设置的课程就好。这就大大降低了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有学生不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只是在敷衍了事。在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进行阅读,并没有较大的兴趣。

  (二)小学生所在的环境缺少一种文化氛围

  对于大部分地方来讲,图书馆的覆盖范围还不是十分广泛。即便有的地方有图书馆,也相对比较简陋,能够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图书也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满足小学生对阅读的需求。还有一些小学生的家庭没有专门的书房或者是一定量的藏书,导致缺少了一种文化氛围。而且,家长也缺少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意识。

  (三)教师缺乏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比较低下的,对于课外阅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考试之风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会将文章肢解成一道道习题。这在无形之中也大大降低了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甚至会望而生畏。而且,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阅读讲解的,使得小学生很少有主动阅读的机会。而对于课堂之外的阅读,因为与考试无关而不受教师的重视,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小学生的阅读难度。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抓不住文章的重点,不会概括文章的大概。再加上,小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大部分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就变得不善于思考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变得不求甚解,甚至没有掌握默读、朗读、浏览以及精读等阅读方法,致使课外阅读效率极为低下。

  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对策

  (一)要增加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

  首先,要丰富学校的图书资源,完善阅读制度的建设,为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教师也可以在教室里建造一个图书角,让小学生每人都拿出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图书角里,互相交换着阅读,从而增加其阅读量。其次,学校要保证小学生的阅读时间,计划好每学期的阅读时间,保证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学校还可以利用下午或者中午的时间,每天为小学生开辟一点阅读空间,并设置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学校应开展全校的阅读活动,使学校里形成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阅读。此外,学校还可以在建筑上贴一些传递读书色彩的标语,或者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报告会,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从而鼓励他们进行更多更广泛的阅读。

  (二)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他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对自己进行必要的自我认识与教育。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小学生缺乏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成长。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道理,只有小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积极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转变其课外阅读意识,建立一种“我要读”的意识,而不是“要我读”。只有当小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找到乐趣时,他们才会努力寻找更多课外阅读的机会,才能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小学生通常对新鲜事物是比较陌生与感兴趣的,他们是爱看书的,只不过是当阅读变为教材内容,受考试因素的影响,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放松的状态下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去,享受作品带来的色彩。

  (三)加强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小学时期是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其读书能力的最佳时间段,因此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指导与监督。然而,不少家长由于工作时间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为孩子做出的指导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只是局限于简单的任务布置,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比较表面的,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

  那么,小学生如何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兴趣,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结合起来呢?对此,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不断进行鼓励,增强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信心。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外阅读教学,从而促进整个阅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进行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蜜蜂》后,教师可介绍《昆虫记》;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小学生领先阅读作品,如:《柳林风声》、《绿野仙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长腿叔叔》、《列那狐的故事》、《爱的教育》,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根鸟》、《野风车》等书籍,推荐之前,我先读一遍。家里经济条件差的,我直接把我的书借给他,我们班的孩子争相借阅。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蜜蜂》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昆虫、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法国昆虫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一书。又比如,我们学习了《花钟》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 “一目十行”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建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们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出色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729756